播放器、耳机专业参数名词解析(2)

作者: psrln  2015-01-09 14:51 [查查吧]:www.chachaba.com

  再举个简单的例子,三角铁的声音“叮......”的一声,其中的“叮”音是基音,而“......”就是泛音,而某些乐器如小提琴的泛音频响可以到20000Hz,所以很难忠实还原。要准确重播出一件乐器的声音,首先就要完整重播出它所有的泛音列,这就对器材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所以当有人说某某耳机泛音好时,其实意思是它的高频表现好,可以还原出很高频率的泛音。

  动态:值得就是动态范围,是个不太好理解与感受到的东西。图形影像里动态范围是一个光线明暗的变化范围,比如有的屏幕标称有256级灰阶,就是这样的一个范围。而音频器材里,动态范围是声音响度大小的范围,也就会有个最大的响度和最小的响度,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的差值范围就是动态范围。动态范围大,可以变化的声压级数也就越多,比如只有0到256级的响度变化的声音,听起来肯定不如0到512级的响度变化的声音层次感强,层次感少听起来会感觉声音较为平淡与直白,缺乏立体感或鲜活感。

  但动态表现好坏平常并不太容易感觉出来,因为一般的音乐、歌曲,同一时间最大的响度和最小的响度之间的差并不是很大,也就是需要的动态范围比较小,普通的播放器和耳机都能达到要求,于是也就感觉不太出来器材这方面的好与坏来。相对的一些古典音乐动态范围会比较大,比如刚开始的时候乐器的声音很轻柔很小,但到高潮的时候乐器声音又会变得很响亮。如果动态不足的话,最开始前奏时乐器声音可能听不清或听不到,于是不得不开大音量,而到高潮的时候声音又会过于巨大,又不得不去调小设备的音量。而对于更为复杂的交响乐,乐器的数量很多,同一时间会有着各种不同响度,而且响度差还很大的声音,如果动态差的话就无法将响度较小的声音都还原出来,就会缺少很多声音信息,于是听起来声音平白缺乏乐感,这也是为什么古典音乐对器材素质要求非常高的原因。

  瞬态:声音瞬间变化的能力,和时间和响度有关系,比如从较响度低的声音突然变到响度很高的声音这个变化过程,瞬态好的器材可以马上做出相应,声音听起来会觉得干净利索,瞬态不好听起来可能会是所达到的最大的响度不够,拖泥带水,模糊,甚至因为较大的失真而出现破音等。

  瞬态也可以说是一种爆发力,从较低的声音瞬间到较大的声音,也需要较大的功率支持,因此这也很考验播放器的驱动能力,通常所说某某耳机没推好的表现之一就是声音软、无力,可以说就是功率不足导致的瞬态表现不够好的原因。还有提到瞬态也会涉及到控制力,瞬态是对声音变化做出的相应,所以变化的过程中也要刹得住车,比如本应该从响度1变到响度5,但是到了5却没刹住车就变到了6,这样会使声音变得混乱与粗糙,而有时候说某某播放器把某某耳机推过了头,笔者估计就是控制力差没刹住的缘故。

  另外想说的是,虽然瞬态响应和速度有关系,但是与一些声音描述中的声音速度快与慢不是一个概念。瞬态好的确可以让声音干净利索的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变化,但这是要根据音乐内容而定,如果音乐里面根本就没有这样快速、大幅度的变化,最后还原出来的声音也不会有,所以瞬态好的设备可不是声音就要快速生猛,而是根据音乐内容可猛可缓可柔。而一些描述中所谓的声音速度的快与慢,应该是由声音的残响、余音相关的问题造成的,例如敲鼓,敲一下鼓正常情况下应该还会有持续振动一会,但是如果耳机比较差或者设计者的调音意图就是如此,敲一下后鼓声可能马上就停止,于是听起来就感觉声音速度快,而这种速度快显然不同于瞬态表现好。

  通透:声音通透、透明度高,笔者认为并不完全指声音的清晰程度,而是声音的自然、真实程度,所以通透不通透的标准,笔者觉得应该和真实的声音做比对,而耳机通透性的最理想水平,笔者认为应该是虽然戴着耳机,但声音可以真实到仿佛没带耳机的程度,就是通透、就是透明度高,当然这是理想化的境界,现实并无法达到只能尽可能接近,另外通透性很好的器材综合素质一定很高。

  笔者认为通透并不等于清晰度,当然如果听起来发闷、发蒙,像是隔了一层纱等等的感觉,那肯定是不通透的。而有的器材调音是风格可能是清冷干瘦的,虽然声音听起来也许很干净很透彻很亮丽,但并不真实,所以也不能说它通透性好。而那种调音里明显加入染色,听起来可能很悦耳的同样也不能算通透性很好。

  平衡:算个比较综合的词语,平衡起码三频分布上要相对均匀,没有明显残缺,还有音色相对正常,各方面素质水平表现相当,声音听上去不会某一方面过于突兀,也不会有过于强烈的个性。

  音染:音染就是对声音的渲染,一般就是指在原有声音的基础上,加入一些处理,以达到更为悦耳的听感。这就好比PS照片,照片里的人可能本来相貌平平,但PS后就变成帅哥美女了。声音也是如此,加入渲染后虽然并不真实,但听起来可能会更好听。不同器材的渲染不一样听起来的感觉也不一样,这是很主观的东西,无法评论好坏,但对于一些追求真实还原的发烧友,音染还是越少越好。

  声音的冷暖:可以算作音染里的一个方面,虽然不太容易说清楚,但声音是偏冷还是偏暖比较容易感觉到,就如同视觉感受那样。例如显示器屏幕有些是偏冷的,有些是偏暖的,都是很容易感受出来的,声音也是如此,有冷有暖有相对中性的,而冷暖和上面谈到的很多的素质表现没什么关系,但却能直接影响声音的感情色彩。

  各种味、各种感:声音描述中还会看到各种味道各种感觉的词语,比如数码味、模拟味、松香味、厅堂感、颗粒感等等,大都是些可以意会但不好言传的感觉。比如数码味,说起来可能是指声音干、冷、硬,但是模拟味又是怎么样的?暖、模糊就是模拟味吗?还有提到小提琴肯定有人会说松香味,但是究竟松香味是个怎样的感觉,不理解的人恐怕不少,而理解的恐怕也不能说出个所以然来,其实如果说松香味是弦乐特有的一种音色特性,那么直接归入泛音表现不就好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