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查吧首页 | 环境保护专题深圳地图 | 地图找房
环境保护专题

化解土壤污染和农业危机的出路:农村产业化


2014-04-30 18:04  [查查吧]  来源:www.chachaba.com  

只有当农民成为农村产业的经营者时,他们才会构建产供销一体化的农村产业链,以城市为消费市场,把城市居民奉为上帝。

不久前,历时逾8年半的土壤污染调查结果公布了,此项调查覆盖约630万平方公里,结论是:污染超标逾16%,其中耕地污染的超标近20%!

社会以农为本,农业以地为本,如威廉·配第所言:土地是财富之母。但是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越来越多的居民离开了农村,越来越多的重金属流入了土地,尤其是耕地中鎘的含量自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增幅超过50%。长此以往,食品安全问题的严重性令人不寒而栗,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或将不再是财富之母,而成为污染之源!和水资源与空气的污染相比,土壤的污染更具隐蔽性和长期性,所以更难以根治。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中国的国土在制度上被区分为“大产权”和“小产权”。在这种两级土地所有制的安排下,“小产权”的土地被人为地剥夺了(或者说是限制了)交易权。在财富货币化的时代,不能交易的资产由于不能货币化而部分丧失了财富属性。人有贫富之别,土地亦有贵贱之分,城市和工业用地为“贵”,农村和农业用地为“贱”,土壤的污染就这样被漠视了。由此推论,中国的土壤污染和农业危机不仅是工业化的后遗症,而且还受到土地制度的影响。所以,解铃还须系铃人,化解土壤污染和农业危机也要从制度改革入手,而出路之一只能是:农村产业化。

居民城市化,农村产业化和土地商品化是城市化的另一个“三位一体”。一家一户的农业生产体制和一村一镇的农村管理体制必然走进历史,取而代之的将是规模化的农村产业和集约化的土地使用。美国是农业大国,耕地每4年休耕一次,600 多万农民以四分之三的土地养活了中国之外半个世界的人口。按照中国目前的城市化速度与趋势,当总人口接近15亿、其中城市人口近10亿人时,粮食供给必然不足。可想而知,一极是城市人口的增长,越来越多的人离开了农村和农业;一极是土地肥力下降,越来越多的土地荒芜或污染,目前已经失衡的粮食供求状态势必进一步失衡。

在一家一户的农业生产体制中,耕地的命运也会“劣币驱逐良币”:只要其中一家使用劣质化肥,家家都会追随仿效。让被歧视的农民为城里人生产粮食,他们不主动下毒就算有良心了,何谈根治土壤的污染!发达国家几乎都是通过长期的农业补贴才完成了农村土地的集中,进而实现了产业化的集约经营。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只有当农民成为农村产业的经营者时,他们才会构建产供销一体化的农村产业链,以城市为消费市场,把城市居民奉为上帝。

农村产业化以土地商品化为前提,所以农业用地无论是“流转”还是“交易”,本质上都是让耕地获得可公平交易的属性。有了政府的农业补贴政策,再有市场的农村土地交易,耕地会在流通中自发集中,土壤会在交易中按质论价,土壤的污染才能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得以根治。面对日趋严重的土壤污染,人们会本能地依赖政府的有形之手,以为只要有政府的重视和监督就能化解农业危机。而事实上,土壤污染和农业危机也有深刻的制度原因,但凡人贫地“贱”之处,几乎必然藏污纳垢!所以农村产业化的道路可一举三得:其一是农村以产业定位,方能与城市和工业平起平坐;其二是农业以市场定位,让土地商品化的机制去改良土壤;其三是消灭传统农民,让农村产业的经营者脱颖而出。

关于我们 媒体报道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2010-2012 查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