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查吧首页 | 重阳节专题深圳地图 | 地图找房
重阳节专题

深圳重阳节的习俗:秋祭拜山和登高爬山


2010-10-12 09:46  [查查吧]  来源:www.chachaba.com  

深圳重阳节的习俗:秋祭拜山和登高爬山

深圳人过重阳节较为重视的两个习俗,一是秋祭拜山,二是登高爬山。《宝安县志》记载:“农历九月初九为头阳,九月十九为二阳,九月二十九为三阳。重阳在宝安为秋祭日,主要是全族公祭祖先,费用由族中公偿田产所得支出。族长及辈分高的老人可乘轿,其余的人步行跟随至墓地。祭品丰盛,祭仪隆重,规矩讲究。祭仪由族长或辈分高的老者主持,众人肃立墓地堂前,拜祭为三献三跪九叩首。拜祭完后将祭品带回祠堂拜祭祖宗灵位,然后分‘丁肉’,男人每人可分得猪肉一份。”

    逢农历九月初九,民间称这一天为九九重阳节。

    重阳节是一个古老传统的节日,它的由来十分久远。先秦时期,屈原《远游》诗中就有咏重阳的佳句。著名的《易经》古籍,就有“以阳爻为九”等辩证论述。以九为阳,以两九相重称重九;日月并阳,两阳相重,故九月九即被称为重阳节。重阳节古有“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和登高”的习俗,所以,重阳节除了称为“重九节”之外,还有“菊花节”、“茱萸节”、“女儿节”、“登山节”,近20年又增加称谓“老人节”。

    重阳之所以称之为“节”,史料记载始于唐代大臣李泌奏请皇上,被恩准正式确立重阳节,然后官方发布告示:重阳节为“三令节”之一。从此,重阳节为全国汉族民俗大节。

    深圳人过重阳节较为重视的两个习俗,一是秋祭拜山,二是登高爬山。深圳人从中原几经迁徙,来到南蛮荒地,数百年艰辛,发展至今天,实属不易。因而,非常敬重祖先,有的宗族在迁徙中还不断背着祖先的骸骨,住到哪葬到那,葬到哪祭到那。所以,逢年过节不忘典祖,小节在家中小祭,大节全村全族祭。乡俗有两大祭,分别为“春祭”和“秋祭”,春祭在清明,秋祭在重阳,如果错过春祭的,还有机会在秋祭补上。

    《宝安县志》记载:“农历九月初九为头阳,九月十九为二阳,九月二十九为三阳。重阳在宝安为秋祭日,主要是全族公祭祖先,费用由族中公偿田产所得支出。族长及辈分高的老人可乘轿,其余的人步行跟随至墓地。祭品丰盛,祭仪隆重,规矩讲究。祭仪由族长或辈分高的老者主持,众人肃立墓地堂前,拜祭为三献三跪九叩首。拜祭完后将祭品带回祠堂拜祭祖宗灵位,然后分‘丁肉’,男人每人可分得猪肉一份。”

    深圳东门老街,据说是由张姓4兄弟早年开的几间店铺慢慢发展起来的。这4兄弟,就是张思月、张爱月、张怀月、张念月,繁衍成今天的罗湖向西村、湖贝村、水贝村以及后来的黄贝岭村子。这4个村子的张氏家族包括侨居海外、港澳台,已达2万多口人。这4兄弟开拓东门的深圳圩,少说也有三四百多年,至今东门步行街仍保留“思月祠堂”;如果溯上从河北清河县迁至福建,再到深圳定居(明洪武二年,即公元1369年)的话,张氏抵深圳已有630多年历史。

    据该张氏族谱记载,晚清和民国时期,这4个村子的张氏男性,都要在重阳节集中到盐田响地(今盐田港)和香港新界南涌举行“秋祭”。60岁以下的“年轻人”男人必须半夜起床,各自煮早饭吃饱,然后自带裹有咸菜的饭团当午餐,扛上锄头铁铲去墓地。由于交通不便,要走五六个钟头的路程才能到达,但族长、房长和长辈,不用走路,可以坐轿。上山后拜祭完毕,60岁以上的长辈可留在山上吃盆菜,俗称“吃山头”。其他人走路回到村里祠堂,凭上山扫墓时发的纸签就可以分得一块“金猪肉”、一块生猪上肉和一毫子(当时200大洋可建一间瓦屋)。族长可多分一个猪头,房长多分一只猪脚,没上山的人什么也分不到。这就是俗语说的:“分太公猪肉,人人有份”,有关秋祭的所有费用来源于太公的田地和店铺租金收入。

    如今秋祭,不只限男性,妇儒老少均可参加,也不再走路,开数辆大巴来回接送。每年秋祭前两三天,由张氏几个村子轮流做“山头主”。“山头主”主要负责提前上山打扫墓地,翻新碑文,准备好用来烧元宝香烛的“化宝沙盘”,以及公用的祭品。祭毕后以村为单位吃大盆菜,资金来源靠祠堂香火钱、村民认捐和海外宗亲捐助。

    秋祭人越多,场面越热闹,说明族人越兴旺,敬祖感恩之情越浓。

    祭祖的人们,借机郊游、登高、爬山,放风筝。香港新界的宗亲还蜂拥到车公庙拜一拜,买个风车转转运。八九十年前,与深圳同属新安县的香港还有个特别的习俗,重阳照“转运照”,也就是照相者不取相片,照相机里也不必装上底片,只装模作样面对镜头,让快门发出“卡嚓”响声就可以了,隐喻来年“照样带来好运气”。

查查吧推荐             more    
关于我们    媒体报道     广告服务     地图应用     API接口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08深圳市百纳九洲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080399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