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深圳旅游 > 游记见闻 > 峨眉山旅游:秀美和幽深的天府之地(2)

峨眉山旅游:秀美和幽深的天府之地(2)

          讲述万年寺的千载传奇

­          在峨眉山众多寺庙中,地处峨眉山高度三分之一处、名扬天下、气势恢宏的万年寺可谓是开山之寺。峨眉山是著名的佛教圣地,也是普贤菩萨的传经布道的道场。而万年寺就是普贤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就是峨眉山的主寺庙。这里因交通便宜,气候宜人,所以来游览的人终年络绎不绝,人气香火俱旺。到峨眉山游览的人们,可能都会或慕其威名或被导游引领着到此一游的。因为游人可以不费脚工,一车即可到达。­


万年寺

          万年寺的历史,可以穷源到东汉。传说东汉永平年间,一蒲姓采药老翁喜好在此礼佛。一日,采药至初殿,见一鹿留莲花足迹,甚异,追至绝顶无踪。遂问从印度来结茅修行的宝掌和尚,答曰:普贤菩萨。也就是后来的“依本愿而现于峨眉山”之典。万年寺主殿为正方体,顶成穹窿状。穹窿下正中供奉着七米多高、重六十二吨铸于宋代(980年)的骑白象的普贤菩萨铜像。普贤神态安详自若,端坐于莲花宝座上,头戴五佛金冠,手执如意。体态丰盈,颇有印度崇尚的心阔宽润之风。宝座莲花也正当开放,重叠四层花瓣,稳而持重。座下的六牙白象姿态浑雄,大耳下垂,寓意厚德祥福,令人望之而心生坦荡。


万年寺正门

          万年寺不仅与帝王结缘,还与潇洒豪放的诗仙也结缘至深。万年寺内有一长方形池,称为白水池。遥想当年,在秋日宁静的黄昏,太白诗仙游历峨眉山时(因他极钟爱峨眉的月),行游至白水寺。秋风摇曳着红叶,倒映容纳于方池。池内有蛙,蛙鸣轻声翠婉煞是掠人。广浚和尚于此为李白扶琴挑弦,且有蛙声助和,和谐悠然……遂诞生名诗《听蜀僧浚弹琴》:“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而成为佳话。我想现在的万年寺如此人流繁杂,太白诗仙所遇的场境已很难复制了。但白水秋风的景致依然,那就要看匆匆而过的游客们能否有悠然的心境去亲近它,感受它,体会它了。而李白当年来游“白水秋风”时的人也不会少,能感受到“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人也稀有如珍。正思量,一佳联助我解烦忧:“钟声注耳轻烦恼,法力渡人离死生。”是啊,芸芸众生的微小凡人,若能静心闭目聆听梵音,定会令你抛却烦思渡苦海。

          闲看洪春坪云卷雨舒

          在峨眉山众多的著名景点中,唯一需要用感觉和触觉才能感受和体会到的景点的就是洪椿坪的“雨”了。“洪椿晓雨”也属于著名的“峨眉十景”之一。洪椿坪所处的地理位置,是整个峨眉山体中间地带的起点(止于洗象池)。海拔1120米,属于亚热带气候。这中间地带,也是整个山体负氧离子含量最高的区域。含可吸入颗粒每立方米低于0.03克。其负氧离子含量每立方厘米高达86060个。在峨眉山这个天然大氧吧里,是空气最优质、生态最丰富的区域,峨眉山的野生灵猴也喜在此间生存。


沙弥受戒

          被称为“千佛禅院”的洪椿坪禅院,是个严谨别致又幽静的院落。它不具有其它因交通便捷而带来炙热人气的寺庙那样人声鼎沸、香无插处的景象。寺院安雅舒缓静寂,最是修身养性的好地方。寺外有几株古老高大的洪椿树。(洪椿树,属于乔木。)高大挺拔的洪椿树,大的需几人合抱。十几米高,且挺直。看上去厚重持稳坚实。像智者老叟立于山间翠林,看云卷雨疏观日月穿梭般淡然自若。洪椿树与仙家结缘颇深,五百年一开花,五百年一结果。

          这千佛禅院洪椿坪,不仅历史与万年寺相当(晋代,印度宝掌和尚即在此结茅),而且寺庙还完好保存有众多名流雅士的锦绣佳联与墨宝。感觉它就是内藏锦绣的白衣秀士,风雅、低调、隽永。其中,有康熙帝书的“忘尘虑”和“山色破空观自在,溪声说法了圆通”;有富含哲理的楹联“一粒米中藏世界,半边锅内煮乾坤。”和处世之道的“处己何妨真面目,待人总需大肚皮。”耐人寻味。


祈祷法会

          相传洪椿坪寺庙在明代香火甚旺,来此修行的僧侣多达千余。但因缺水,而困于庙。寺院主持德心禅师手持锡杖而祷告,用锡杖凿山岩引水,得以感怀天池仙女而相助,涌出甘美清泉,此泉便名为“锡杖泉”。现在“锡杖泉”四季不枯,终年无瘦……如此清幽雅致的仙家宝刹,实在让人堪恋把玩。若能在此修身养性闲享度世,以达到“可以调素琴阅金经”的理想,实为上举。­

          登九十九道拐的遐思

          当你决定攀登峨眉山那一刻,其实你已经毅然决然地要去体验传说中的九十九道拐了。传说中的九十九道拐实际并没有九十九那么多。相传普贤菩萨到峨眉山体中腰部时,看到凹凸蜿蜒的山体和陡峭险峻的秀丽风光,认为此处也是绝好的让人思索悟道的场所,遂命开路的灵祖菩萨和三千门人每人修了一级,蜿蜒曲折上了还下下了再上的三千级阶梯,正好有九十九个拐点而得名。后因一云游至此的高僧,感慨路险难登,即动了悲悯之心,欲施善行,则作法于此,减去了四十四折,余下五十五弯,这便是九十九道拐的来历了。后来因为多次修路改善,变成了现在的六十九弯了。­


云涌万佛顶

          吾虽三次游经九十九道拐佛道,也屡历路径之艰难,却思再登。­我想,当一颗闲淡的心,在累的时候歇下,赏析一下周围的风景,在艰难的旅途也会品尝到别样的滋味。而修佛悟道也是如此:没有疑问,没有思考,是很难禅悟到佛家的精髓的。这也是我理解的普贤菩萨让灵祖修筑九十九道拐三千级台阶的用心所在。他在告诉世人不经磨砺难成正果,人都是在无可选择地来到人世,又无可耐何在茫茫苦海中艰难行径争扎,历经艰辛苦难方得能脱离苦痛。

免责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查查吧平台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图片涉及侵权行为,请发送邮件至85868317@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返回查查吧首页,查看更多>>
提示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查查吧平台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图片涉及侵权行为,请发送邮件至85868317@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优惠商城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