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教育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三年级秋天的雨教学反思

三年级秋天的雨教学反思

   下面给大家介绍下三年级秋天的雨教学反思哦!

  一.工具性知识渗透界限的疑惑

  老教材中工具性知识渗透界限较清楚,它以单元为单位组织教材,让学生明白这个单元的重点,比如说,顺序教学、主题概括、修辞手法……然新教材中没有明确说明什么时候要教学何种工具性知识,虽然平常这种知识一直在反复出现,然教师到底要不要向学生点明,要不要都教给学生,还是选择几种来教,选择哪些来教?这些问题一直困惑着我。

  《秋天的雨》当中修辞手法用得较多,其中主要是比喻和拟人两种,明喻在两年级的时候已经学过,学生并不陌生,但课文当中出现了暗喻“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这种很难判断的句式,要不要教给学生?拟人这种句式在课文中也出现了,如“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课文把银杏树当成了一个人来写,要不要告诉学生这是一种修辞?

  我在想,如果这么教学,那么整篇课文的诗意荡然无存,学生的注意力不可能又要学会两种修辞又要关注怎么朗读。所以,我避而不谈,然一味地品读课文,没有深入的思考、认识,最后在理解上难免肤浅。

  二.多角度地启动学生感情的思索

  现在学生朗读课文,看似很投入、很有感情,其实大都时候是装模做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到位,没能达到心领神会的地步。如何启动学生的感情,让学生自己体会课文的思想,用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方式来朗读课文,是我一直在思索的问题。而这个问题非常棘手,我们教师看似很容易读出味道来的文字,学生就是找不到感觉,而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讲不清楚!

  一直以来,我们是这么指导朗读的,从语言文字上入手,哪个字,哪个词可以看出什么东西来,然后放手让学生去读,至于他能够理解到哪一层次,那是他的问题。这种教法扎实、管用,但学生的理解是琐碎的,如果碰上一大串的需要朗读指导的句子,如《秋天的雨》的第二自然段,一共有七句话,一一罗列指导,又费时又费力,学生的理解也是孤立的,没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势必很难朗读出什么味道来。

  我就是犯了这么一个错误,自己以为自己尽力了,但感觉学生的朗读没有达到预想效果。

  经老师们点醒,我知道自己的症结所在,那就是对教材的理解还不够,没有从多种角度来启动学生的情感。仔细研究第二自然段,我有两个发现:一、课文七句话是按总分顺序写的,除总起句外,其他六句话是按由高到底的顺序写的;二、第二、三两句句式雷同,后四句各不相同,可以把他们提出来做一对比,更好地从句式上去感受课文语言的丰富多彩。能做到以上两点,学生理解课文不是更深入了吗?学生对文意的把握不是更整体了吗?对学生积累词语也好,仿写作文也罢,均有益处,实在受较。

  三. 教学机智中“亮点”与“斑点”的警醒

  我在教学第二自然段第五句话“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时候,设计了一个创意练习:这些你挤我碰的果子会说些什么呢?课前我也没深思,想当然的认为,学生说什么——只要不是文不对题,那都是对的,都应该值得表扬。试教时出现了这样的答案:“你很丑,别挡着我,快滚开!”, “我比你漂亮,人们要摘我呢,你滚一边去!”……乍一看,这些答案都对,没什么问题呀!深究发现,这些答案虽然反映了“自我表现”这一主题,与“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对号,但语言文字稍嫌粗鲁,与课文的意境背道而驰,与教学要求相悖。

  当时,我没有引导好这一细节,就这么轻轻松松地让它过去了,草率地处理,让这一本想铸就的“亮点”在无意之间变成了“斑点”,它就像一根哽在喉咙口的鱼刺,影响了整个消化道的畅通。

  所以,我觉得以后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太关注教师自己的设计环节,而更应该关心学生的学习状态,特别是学生的回答,学生的回答不是为了填充教师的提问,而是学生思维的火花在课堂上经教师提问启发后的绽放,应该引起教师的重视。

  教师如果花一两秒钟来思考学生的回答,那么这一两秒钟就有可能成为整堂课的亮点。

  以上是我听了老师们的评课后所作的反思,四个字——受益匪浅。

免责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查查吧平台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图片涉及侵权行为,请发送邮件至85868317@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返回查查吧首页,查看更多>>
提示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查查吧平台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图片涉及侵权行为,请发送邮件至85868317@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优惠商城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