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教育培训 > 职业培训 >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优秀教学反思推荐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优秀教学反思推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虚构的短篇小说,作者是马克·汉林。文章讲述的是在美国的一次地震中,一位父亲不顾劝阻,冒着生命危险,怀着坚定信念,经过38小时的挖掘与种种艰辛,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13位同学的故事。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一起来看看吧。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一)

  这是一篇表现在特殊环境下父子之情的课文。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平实,但令人震撼。既然是感人的故事,我们常常会由情入手来展开我们的教学。我抓住了“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个情感线索来展开教学的。

  首先由地震后,一群孩子的父母见到自己孩子所在的漂亮三层教学楼化为废墟之后的言行举止与阿曼达的父亲做比较入手。让孩子们感受到同样是对孩子的爱,但阿曼达的父亲更多了一分执着。

  而后在探讨阿曼达的父亲语言、动作、神态、外貌的过程中让学生们进一步感受出父亲的执着,不顾一切。而这一连串的言行举止都缘于他心中的信念“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在这部分教学中主要抓住了两个语段:

  1、父亲不顾旁人的劝说,依旧执着地挖着。

  2、父亲不顾自己的身心俱疲,依旧执着地挖着。而这两部分的教学,我把他们紧紧的整合在一块来展开教学

  其次是第二个层面,这句话对阿曼达的影响,我们可以发现正是这个信念让阿曼达在身处险境的情况下,依然保持镇定,关爱同学,确实了不起。

  最后也便升华、理解了父子之间的挚爱与信任。

  纵观以上教学,还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

  我在文本的把握处理上,还是有些不是太稚嫩,尚不够丰满。只抓住了文本的主干部分却忽略了其他细微的地方。这样是不够全面的,只会钻进死胡同。例如在教学“劝说”父亲部分,没有强调指出,没有让学生充分地感悟到当时的情势是那样的危急。这场地震空前的巨大,这里的损坏程度是及其严重的,人员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倒塌、爆炸、余震等危险。所以其他人基本上认为援救已经没有意义,而我在课堂上却说,他急切的希望得到帮助,而没有人愿意帮助他,会让学生产生错觉:其他父母不这位父亲爱孩子,其他人对于需要帮助的大不够热心过于冷漠。这便偏离了文本所表达的意思了。

  再如后面儿子的表现部分也不够丰满,我让学生探讨对这个孩子阿曼达的看法,学生往往只着眼于他对同学的关爱,谦让。但其实这些放在平日里非常正常,然而现在是在极其危险的境地,这个地方随时可能有危险,儿子很有可能因此而伤生,如果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的话我想可以更升华儿子的了不起,以及他心中的信念——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再一个就是朗读还没有真正的落实到位,学生自始至终都是一个腔调一个情感,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提升。就比如在重点段“他挖了8小时,12小时……”这一段的研读中,虽然我反复的引读,扣问,再读,但始终没有得到情感的升华。在教学目标的落实上,没有让学生“用”起来,如果可以让学生给这位父亲颁颁奖,写写颁奖词儿,这样学生就可以把文中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语句用起来,真正达到了学以致用。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优秀教学反思推荐

  本组教材以“父母”之爱为专题,而《地震中的父与子。》是本组第一篇课文,是精读课文。教学时,我重点培养学生自读自悟,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了不起的父与子”,一步步深入思考,以“为什么说这对父子是了不起的父与子”为主线提领全文,使学生体会父亲的执著,守信和儿子的无私,对父亲的信赖,体会崇高的父子亲情。

  教学时,注重于对句子的理解,也想通过朗读体会句子的含义,但由于课堂时间紧张,朗读训练不是很到位。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更合理地安排时间,注意取舍。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二)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现实相距较远,假如学生不能深入了解历史背景、体验文本,就很难达到教学目标。这类课文,往往容易演变为硬啃文本、强输思想的说教课,无法让学生的心灵真正与文本进行交流与对话,当然也更谈不上对文本的延伸与 运用了。如何从“讲经论道”中走出来,把文本交给学生,让学生的心灵真正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达到语文学习最美好的境界,真正得到素质上的提高呢?这是此类文章向语文老师提出的重要课题。

  学生从未亲眼见过房屋大面积倒塌、抢救人员的场面,只能偶尔在一些电视节目上看到有关报道。他们怎么能体会到人们在灾难面前对生命的强烈渴望呢?怎么能深入感受文章角色的思想感情呢?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就是要以阅读为主。但是,很多教师把阅读与朗读混为一谈了。我曾听过一位教师上的美其名曰“朗读教学示范课”,课堂上书声琅琅,指名读、小组读、男女生分别读、分角色读、齐读、默读、自由读,整堂课读书声不绝于耳,热闹非凡。

  但是,我很想知道的是,这样读,学生读懂了么?这么教,学生知道如何品读与思考吗?学生的思考在哪里?个性的理解在哪里?阅读教学,应该是站立在文本之上的读与思的创作,应 该是学生心灵与文本沟通与对话的过程,而不是单纯意 义上的形式阅读。

  对于《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一课来说,也是一篇非常 适合朗读的文本。但是,假如只为读而读,那么即使学生 读上十遍百遍,也只能是皮毛。这篇课文的重点是让学 生体会父子之间的爱。教师应该努力让学生走进文本, 活读文本,才能深刻体会。特别是文中的几个关键句子, 闪烁着父子思想的精华,更需要指导学生细细品读、活读,甚至读出个性化的理解。

免责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查查吧平台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图片涉及侵权行为,请发送邮件至85868317@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返回查查吧首页,查看更多>>
提示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查查吧平台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图片涉及侵权行为,请发送邮件至85868317@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优惠商城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