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查吧首页 | 父亲节专题深圳地图 | 地图找房
父亲节专题

父亲节美文 有一种海拔叫作父亲

2010-06-18 01:41  [查查吧]  来源:www.chachaba.com  点击:

      前几天晚上打电话回家去例行问候,母亲悄悄跟我说,今年是你父亲50岁生日,生日咱们就不办了,大家手头都比较紧,你过年回来给他买几件好点的衣服吧。我听后,心里很不是滋味。挂完电话,我又拨了父亲的手机。手机嘟了好几下才接通,只听见有呼呼的风声入耳,我连叫了好几声“爸爸”,才听见父亲迷迷糊糊的声音传来。父亲说,他已经睡下了。我问他睡的地方怎么有那么大的风,会不会冷?父亲说,他和工地上另一个人在山腰上的草棚里住,今晚轮到他们守木材,没其他的事情,所以就先睡了。我叮嘱父亲,一定要注意身体,不要太辛苦了。寒暄了几句,就挂了电话。

       那天晚上,母亲的话一直萦绕在我脑海里。参加工作已经两年多了,每次回家,我都把尽最大努力存下来的钱交到母亲手上,好让她去还债,去置办年货,却一直都没能为他们买点什么。父亲已经50岁了,要不是母亲的提醒,我同样会忽略。


       很多人都说女儿小时候跟父亲最亲,长大后和父亲就越来越没话说了。我也一样。我已经不记得上一次和父亲最贴心的交谈是什么时候了,打电话回去要是父亲接的,就随便说两句,要把最重要的事情留着跟母亲说,即便是有些需要男人做决定的大事。


       但这并不代表我不爱父亲。我心疼父亲所走过的人生之路。


       在我出生成长的那个小村庄,父亲和其他的农民不一样。其他的农民大字不识,一辈子和黄土地打交道,忙时下田下地,闲时做点收破烂收鸭毛鹅毛的小生意,走得最远的不过是市里。他们的一生是单纯的,是安分的,是适命的。而父亲是经历他所谓的风光十年后才成为一个地道的农民。年轻时那十年的经历,经常在他失意的时候提起,转而会自嘲地说,大丈夫能伸能曲!我想,父亲之后的很多年都生活在回忆中。


       父亲年轻时候的十年并非成就了什么丰功伟绩,只是做了他自己喜欢做的职业--在福建做导游。那时候,大陆刚实行改革开放,很多港澳台的游客纷纷到福建厦门、福州、武夷山等地旅游。而在我们闭塞的小村庄里,父母刚从大家庭里分出独立的小家,开一爿小杂货店,父亲做篾匠,带着三个小徒弟。母亲带两个孩子(我和弟弟),守店,做三餐饭,洗六七个人的衣服。忙时根本无暇顾及我们,饿了就抓一把干货塞到嘴里,弟弟吃上火了,而且越来越严重,等到父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送往山外医院的路上,弟弟就夭折了。母亲发脾气,开这样一个破店,没赚到什么钱,把我的孩子都断送了。于是店也不开了。母亲在娘家的好姐妹知道后特意来看望,聊到了日子难过,这位远嫁武夷山的阿姨说,你们来武夷山吧,现在武夷山有很多外地人来游玩,给他们带带路,一天也能赚到不少呢。


       我想,这大概就是最早的导游的雏形--带带路。父母欣欣然去了,把我留给奶奶。母亲一个人再回来的时候,我知道,我又要当姐姐了。隐隐的得知,父亲在武夷山“带路”带得不错,还参加了一个培训班,准备考福建省当地的导游证。再后来,父亲回来高兴地告诉我们,他在自己的苦学苦练下,终于拿到了福建省旅游局颁发的导游证。而这时候,我已经有两个弟弟了。


       父亲十年导游生涯伴随着的,还有母亲的十年辛劳。虽说家境稍微殷实了起来,但母亲照常节俭,家里的田、地、山,她一样不舍得荒掉。有不懂的去问二伯,却被二伯顶了回来,二伯说,这个要问那个要问,种什么田啊。母亲于是再也不问他,暗暗向其他人学习,怎样留谷种,怎样打秧苗,怎样放水,怎样给芋头培土,怎样打农药……遇上干旱时节,村里唯一的一台抽水机应付不过来,轮到给我们抽水时,已经是深夜了。我给母亲做伴,一直等,一直等,等到田里水都到位了才披星戴月的回家。

      每年过年,我们已经习惯了缺少父亲的年夜饭。一起和母亲拥坐床上看春节联欢晚会,中间会插播华人华侨在国外过年的场景,听到他们齐声喊“祝祖国人民新年快乐”时,竟然激动得哭了,我泪眼婆娑地问母亲,他们为什么不回来过年啊。母亲没有回答,长叹一声后说,不知道你爸爸是怎么过的年。

       父亲常年难得回来,我在外面玩耍时,有些大人跟我说,你爸爸不要你们了,在外面娶过老婆了;还有人说,你爸爸是个骗子。我听了,朝他们翻白眼,拼死也不信,但还是觉得很委屈,不是为自己,为的是母亲,如果这是真的,那该怎么办呀。我回家告诉母亲,母亲说,别听他们胡说八道,你爸爸不久就要回来了。

      母亲只是随口说的,却应了验。那时候还没有电话,不像现在事先打个电话那么方便,那时候回来就回来了,给身边的一群人带来了喜气。奶奶这时常掂着小脚说,我说了吧,昨天还听见喜鹊叫呢。

      父亲回来,那是外面的世界也来到了家里。父亲一样一样展示给我们的礼物,鲜艳时髦的衣服、好吃的零食、稀奇的玩具。父亲回来,比我们过任何一个节日还开心。我问父亲,你是怎么做导游的呀。父亲一本正经地站好,整整领带,清清喉咙,右手握拳放在嘴巴前做喇叭状,用普通话说着:“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你们来武夷山旅游观光,首先我自我介绍一下,我叫……”我羡慕地看着,觉得眼前这个人俨然已经是外面的人了。

      父亲在家的时间总是很短。要出发的前一天晚上,父亲捡好行李,一一叮嘱我们三姐弟在家要乖乖的,要我带好弟弟们,为母亲多分担家务,然后叫我们早点睡,因为一早起来我们要送他。第二天天还没亮,在睡梦中就可以听见母亲为父亲准备早餐的声音,我也跟着叫弟弟们起来了。


       吃完早饭,天刚亮,父亲就要出发了,母亲只送到门口,剩下的路由我们送去,我们跟在父亲后面,走到村口的小店铺,父亲会给我们买想要的东西,弟弟们通常要的是零食,而我想要一本本子和一支好点的圆珠笔。东西拿到手,我们姐弟三人就用稚气的童声一起说道:爸爸,慢慢走,一路平安,生意好一点,赚五千元回来。这是母亲教的,我那时压根还不能明白全部的意思。父亲满意地笑着说,好,好,都回去吧,要听话啊,然后就走了,不知道下一次回来又是什么时候。

       我读大学的时候,读到《古诗十九首》里游子思妇的诗句时就经常想起父亲和母亲,他们的经历也是可以入诗的。“行人怀远路,起视夜何其?”“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一路去山山水水,断无消息石榴红。行人只管骎骎而去,但不是出门人的伤情,而是闺中人的愁念,想着他此刻在路上,长亭短亭,渐去渐远渐无信,可是被里余温,他动身时吃过的茶碗,及自己早晨起来给他送行,忙忙梳头打开的镜奁,都这样在着。她要把家里弄得好好的,连她自己的人,等他回来。

       在父亲的多次回家中,印象比较深刻的还有一次。我那时读初一,寄宿在小学同学的外婆家,中午在学校旁边的人家里花钱打饭吃。一天中午,父母一起来学校看我,我看着久违的父亲,还有母亲,他们都很年轻,衣着讲究,俨然是农村里的一对璧人,我自己看着心里都欢喜。父亲说,我回家没见着宝贝女儿就找到学校来了,有什么愿望需要爸爸实现的,尽管说。我说,我想吃炒粉,想去照相,然后买一件连衣裙。要求都不高,也很实惠,那一天就这样幸福地过去了。


      我总是为有这样的父亲感到骄傲,因为他也算是个文化人。看着照片上帅气的父亲和山水美景,我不禁心生怨气,一家人都去过武夷山,就我没有去过。父亲答应我,等我放假了,带我去玩一阵子。说到这里,父亲似乎有点隐忧。后来我才得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对导游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父亲这些半路出家的开山者要面临着被淘汰的危险,转而为年轻的旅游专业毕业生让道。父亲总说,能做多久就做多久吧。而这时候,父亲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在家休息了。

关于我们    媒体报道     广告服务     地图应用     API接口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08-2013 查查吧    粤ICP备080399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