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查吧首页 | 环境保护专题深圳地图 | 地图找房
环境保护专题

如何保护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保护意义


2010-08-04 11:39  [查查吧]  来源:www.chachaba.com  

如何保护文化遗产

  要坚持文物工作方针,克服急功近利思想,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的关系、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保护与地方积极发展和改善群众生活的关系。将保护与建设、政府职能、资金保障、社会监督、公众参与联系起来,并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明确下来,为保护工作提供良好外部环境和重要基础保障。要通过编制规划大纲,掌握遗址的现状,了解基础工作中存在的不足,确定工作内容和工作深度,为规划编制提供扎实的基础材料;要加强评估工作,客观分析开展工作所具备的条件,科学合理地编制保护展示规划,避免盲目性,增强可操作性,从而保证主管部门工作决策的正确性。要不断丰富保护展示的方式、手段,积极探索适合遗址性质的具有特点的保护、展示方法。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无形文化遗产,代表着人类文化遗产的精神高度。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最古老也是最鲜活的文化历史传统,是国家、民族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和武库,是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民族历史、民族个性、民族气质、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有机组成和重要表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性质的认识,保护和弘扬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的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代代相传中传递的是群体的价值。价值是人类文化的伦理基础,是文化核心和文化指向。它标示着文化的内在结构和模式,也指示着文化发展的选择和路向。在价值文化和文化价值研究中,德国哲学人类学家马克斯·舍勒和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关于人类学的两项成果值得特别关注。马克斯·舍勒确立了文化价值由低到高的五种标准,即:感性价值、实用价值、生命价值、精神价值、宗教价值;鲁思·本尼迪在文化构形研究中深入探索了什么是每一种文化的核心价值、兴趣和情操,并具体化为文化模式的机制。她认为,人类文化由各自相当不同的价值秩序制约着,呈现出多样性,从文化的内部给这些多样性以规定性的东西,是那个文化的主旋律。文化之所以具有一定的模式,就因为文化有它的主旋律即民族精神。

    我认为,人类学学科的核心价值研究,是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学理基础。人类学的核心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深刻的学术关联。人类学的核心价值理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思想来源,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一个民族在历史发展中积淀形成的文化模式里,都有内在的、集体无意识性的核心价值。这种核心价值随着民族的文化自觉向着一个文明的、自为的方向演进,并不断内化为民族精神的有机构成。如果说传统的核心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存在继承与创新的不可分割的关系的话,那二者就是自在文化与自觉文化的关系。自在的文化是以传统、习俗、经验、常识、天然感情等自在的因素构成的人们自在的存在方式或活动图式。自在的文化是传统的文化。自觉的文化则是以自觉的知识或自觉的思维方式为背景的人的自觉的存在方式或活动图式。自觉的文化是在自在文化中生长出来的,自在文化与自觉文化之间存在选择、批判、继承、创新的复杂关系和有机联系,人类文化也必然经由从自在自发向自为自觉演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明确的指导思想、壮美的共同理想、昂扬的精神和宽广的胸襟、和美的社会风尚为内容,是社会主义时代中国自觉文化的核心构成。

    在民间文化遗产中,有全套的人民的知识、智慧、精神、理想、信念、道德、伦理、情操、爱憎、美善,其内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当代文艺史上,民间创作是专业创作的源头活水。作为一个举世闻名的文明古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功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继承与创新的产物,既有民族性也有时代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其民族性、民众性、民生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的重要文化根基和文化资源。因此,加强对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保护,是文化发展强根固本、夯实当下文化创造创新基石的必由之路。

    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摇篮,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文艺是文化的果实、文明的标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载体。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光荣使命的社会主义文艺,必将朝着光明的目标整合与发展,最终形成中国气派的新文艺,成就一个伟大时代的伟大艺术风格,创造民族文化新辉煌。

 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已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那么,其深远价值和深刻意义又是什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吉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曹保明一言以蔽之:它的价值与意义,就是让我们的子子孙孙刻骨铭心地认知自我,认知自己值得骄傲的民族,认知这片生我养我的热土。


  传承文化遗产


  传承人类生命的历程


  作为首届文化遗产保护杰出人物和年度贡献的获得者,曹保明已经形成了这样一个惯性的生活方式——在他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总是在考虑着祖国珍贵的文化遗产如何保护、如何抢救。他们这些以保护民族文化遗产为己任的人始终抱有坚定的信念,并且每时每刻都在关注着文化遗产的发现、价值尤其是文化遗产的流失。“一天有24小时,那么我们渴望一天24小时都用在这个工作上!——这是我们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最真实的思想感受。”


  多年来,曹保明不论做什么或看到什么都能立刻与文化遗产保护联系在一起。他告诉记者,有时候参加朋友的婚礼,仪式举行完,往往把新娘的盖头“啪”一下挑到旁边,就扶着新娘入洞房了。我问能否把这个盖头送给我?他们大吃一惊:“这个还有用吗?”我说这个盖头一开始没有意义,它就是一块红布,可一旦它盖在姑娘的头上,它就是一种文化,就变成具有文化性质的一种遗产了。我们搜集这种盖头的原因就是为了留住人类生命的历程。其实任何物件一经过人类生活中的某种过程,那么它就成为了遗产。遗憾的是很多人的这种概念至今仍很淡泊。我们文化保护工作者应时刻关注这种遗产的价值,大力宣传和普及大文化的概念,使人们逐渐认识到遗产的定义是怎样的,这种工作每时每刻都应该存在而且必须随时进行。这种存在是用我们的认识和思想的力量,把文化遗产的观念逐渐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这是我们每一个文保工作者应尽的责任。


  这些年来,曹保明用他的70余部专著记录了许多即将消亡的民间文化遗产。他始终坚定地认为,抢救和保护文化遗产最重要的价值,就是让人们重新认识了自己所生存的这片土地,认识了自己所归属的民族,甚至重新认识了人类自己。他动情地对记者说,这些年在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候,我有一种非常深刻的感受。我省长白山区曾经是清朝贡品的基地,其中就有一个贡鹰族,就是贡东北的鹰,让帝王们把鹰放在肩上展示威武,同时还用来狩猎。吉林有一个屯子,在200年间专门为朝廷驯鹰,这个屯子就叫鹰屯。在我们没有抢救之前,它是很普通的一个村屯,因为现在早已经不捕鹰了,人们都已经忘记了。但是经过我们重新把这种鹰文化挖掘出来,这个屯子就产生了大量捕鹰驯鹰的文化传承人,小屯子的名声一下子就传出去了。现在人们到长白山看完天池,看完林海,都在问那个鹰屯在哪儿?想要看看那个鹰屯。曹保明激动地说:“我觉得要说价值的话,那么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人类重新认识了生存的价值——那里的人们会骄傲地说,这就是十一代为清廷捕鹰并被认可的家族,其捕鹰驯鹰的能力是我们国家和民族重要的文化遗产。那里的人们自豪地认识到,我们的民族还有这样的历程,我们这个地方还有这么深度的文化,他们会更深爱这片土地。

关于我们 媒体报道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2010-2012 查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