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深圳旅游 > 周边旅游 > 广州宗教建筑盘点(5)

广州宗教建筑盘点(5)

广州城隍庙

广州城隍庙始建于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是明清时期岭南地区最大、最雄伟的城隍庙。据历史记载,广州府的城隍由于是受省级长官拜谒,地位比本省其他府城城隍高,到了清雍正年间,广州府城隍升格为管辖全省的都城隍,广州府城隍庙升格为都城隍庙。原城隍庙有仪门、中门、拜亭、大殿等,拜亭左右有斋宿所,曾被评为清代“羊城八景”之一。1920年拆庙建街时,拆去拜亭前的建筑,铺成了一条长达280米的大街,城隍庙也拆剩大殿和拜亭。1993年被列为广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不对市民开放。2010年10月31起正式免费对市民开放。



  广州城隍庙在中山四路的忠佑大街,原是供奉守护城池神祗的坛庙。城隍神是古代汉民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之一,是护城佑民、主掌冥籍之神。城隍庙主祀城隍,另有文武判官、二十四司。二十四司中地狱司威慑人。广州城隍庙始建于明朝,在明清时期是广州城内的标志性建筑,规模比得上北京的城隍庙。一年前的城隍庙破烂烂,但现在可以说是光彩重生,在净高十二米的城隍庙大殿内,四盏两米高的八仙红木大宫灯高高挂起,三尊贴有真金金箔的城隍爷已经重回宝座,不过就被红布覆盖着,稍后才能看清庐山真面目。大殿两侧的墙上镶嵌有大型壁画《开天辟地神仙眷》,是三四十名画师花了半年时间赶制的,高度超过八米,有可能是省内最大的壁画。

  城隍庙这次大修可以说汇聚了岭南建筑最精华的元素,三雕、两塑、一彩的精致工艺随处可见,城隍庙外还用福建花岗岩和东南亚菠萝格,建起明清风格的如意斗拱牌楼更显气派威武。

  城隍庙原是供奉守护城池神祗的坛庙。据道光年间修纂的《南海县志》记载明洪武三年 (1370年),诏封天下神,规定各府、州、县设立城隍之神,前奉木主,后塑神像,于每年的清明、七月十五、十月初一拜祭。城隍庙始建于明洪武初年,后经多次重修,先存建筑是清中期风格。随岁月流逝,昔日的建筑多已不存,仅大殿及拜亭尚在。拜亭绿琉璃瓦歇山顶,面阔6.2米,进深7米9架,檐柱及金柱各4根,均为花岗岩抹角楞柱。抬梁式构梁,用如意纹驼峰斗栱承接,雕工较精细。大殿为人字形风火山墙,瓦面坡度陡峭。大殿及拜亭基本保存完整,现为广州试验仪器厂车间。 2010年10月31起正式免费对市民开放。

广州黄大仙祠

广州黄大仙祠建于清朝已亥年(公元1899年)。黄大仙祠在清末民初是广州著名的宗教胜地,对广州及珠江三角洲以至港澳各地有极大影响。虽然黄大仙祠在其后被毁,但观其遗物,门前有雄伟的石牌坊、祠内花岗石柱、门拱上面都装饰有景致的雕刻等,可想到当年宏伟的规模和精致的建筑艺术。复建后的黄大仙祠用地总面积有15600平方米,设有黄大仙主殿,观音殿、孔圣堂、吕祖殿、图书馆、素食馆、陈列区、门楼、莲池、园艺等,大部分采用升高建筑,使外观更见宏伟。


  广州黄大仙祠始建于清代己亥年(1899年),1910年代遭受战乱破坏,但从遗迹可见,如石刻对联、浮雕、石柱、匾额、门饰、石狮等,装饰以精致雕刻。

1915年主持人梁仁庵道长携黄大仙的画像、灵签和药签到香港,于1921年建成香港黄大仙祠,因而深受海内外华人信仰和祀奉。

  广州黄大仙祠于1997年11月9日由广州嘉游旅游景区开发有限公司投资正式动土复建,并于1999年2月6日开放给公众参观。至今已接待超过数百万人次。祠内存有原黄大仙祠珍贵的文物,另设有黄大仙主殿、 观音殿、吕祖殿、孔圣堂、财神殿、关帝殿、斗姥殿、陈列区、岭南式园林花圃、亿年奇石、素菜馆及商场和广场等设施提供游客用膳、购物和休憩。

  广州黄大仙祠的复建对于广州市民来说除了增添一个宗教活动场所及旅游景点外,它亦负起保存原广州黄大仙祠历史文物的重任及宏扬黄大仙的“普济劝善”和“有求必应”精神。

仁威庙

仁威庙坐落于广州龙津西路仁威庙前街,旧泮塘乡内,占地2200平方米,是一座专门供奉道教真武帝的神庙。它是当时泮塘恩洲十八乡最古老、最大的庙宇。史籍记载:仁威庙始建于宋代皇祐四年(1052年)。明天启二年(1622年)、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和同治年间(1862~1874年)都进行过规模较大的修建。清乾隆年间重修的,该庙只有中路和西序的前三进房舍,重建时增设了后二进建筑和东序。


免责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查查吧平台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图片涉及侵权行为,请发送邮件至85868317@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返回查查吧首页,查看更多>>
提示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查查吧平台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图片涉及侵权行为,请发送邮件至85868317@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优惠商城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