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查吧首页 | 清明节专题深圳地图 | 地图找房
清明节专题

深圳地区的革命史迹

2010-03-26 11:07  [查查吧]  来源:www.chachaba.com  点击:

 深圳地区是广东省较早建立党组织的地区之一。深圳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不畏艰险,不怕牺牲,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树立了一座座革命的丰碑。现在深圳全市近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思月书院”、“陈郁故居”、“中共宝安县‘一大’纪念馆”、 “东江纵队司令部旧址”、“东宝行政督导处旧址”、“北撤纪念亭”、“曾生故居”等数十处革命遗址。这些革命遗址,以及革命先辈们的英勇革命斗争事迹,无疑是我们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好课堂和好教材。


香港罢工工人接待站旧址——思月书院

    思月书院,位于深圳市罗湖区东门老街,为三开间二进深的土木平房建筑,面积210平方米。该建筑建于清代,原为水贝、湖贝、向西三村张氏族人的宗祠。
       1925年6月19日,震惊中外的省港大罢工爆发。凌晨,香港电车工人分别乘火车或步行到深圳。中华全国总工会在深圳思月书院设立香港罢工工人接待站,由中共广东区委监察委员会副书记梁桂华担任站长,接待从香港过来的工人,然后分批乘火车回广州等地。此后,香港罢工工人每日由深圳乘火车回广州者有近千人。深圳有罢工委员会特派员(先后由梁桂华、郑南担任),办理招待粮食等事。深圳还设有车务科,专理工人免费车票。深圳各商号及各乡农民备办茶粥,欢迎工友,尤以农民为踊跃。7月,省港罢工委员会派罢工工人纠察队和铁甲车队进驻深圳,封锁香港。处在罢工斗争前沿的深圳地区党组织,发动工农群众配合封锁香港,援助罢工,在反帝斗争中逐步成长。随着斗争形势的发展,罢工委员会于1926年10月10日宣布取消对香港的封锁。省港大罢工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气焰,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帝决心。
      解放前后,思月书院曾改为“中和旅店”。1952年,土地改革后收为公产房。1988年7月,被深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因东门老街改造的需要而被拆除。1999年重建于东门老街广场,大门改为朝北向。


陈郁故居

    陈郁故居,位于深圳市南山区南山街道南山村,为三开间砖木结构平房。前有院,四周有砖砌围墙,占地面积约250平方米。该建筑始建于清道光年间,民国初年重建,1999年再次重修。
       1901年11月11日,陈郁在此出生。在这里度过了幼年、童年,12岁离乡到香港打工,后到英国“亚洲皇后号”轮船上当海员,参加海员团体“工余乐社”。1922年1月参加香港海员大罢工,成为海员工会的骨干分子。1925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省港大罢工主要领导人之一。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和周文雍等人以省港罢工工人纠察队为骨干组建广州工人赤卫队,参与发动和领导12月11日的广州起义,任广州苏维埃政府人民司法委员。起义失败后转移到香港。1928年任中共香港市委书记兼中华全国海员工会主席,再次当选为中共广东省委常委。1930年在中共六届三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1931年在四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后到苏联学习,曾受王明的打击迫害,直到1940年才恢复工作。建国后,担任新中国第一任燃料工业部部长。1957年起,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广东省省长。1966年任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三书记。1968年任广东省革委会副主任。1974年3月21日,病逝于广州。陈郁是中国工人运动的先驱者之一,是深圳人民的骄傲。
     1984年9月,陈郁故居被深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南山区委、区政府拨专款进行重修,院内添设了陈郁半身铜像,室内为《陈郁生平事迹展》陈列。展览以陈郁一生所经历的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为主线,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解放前陈郁的革命活动,包括参加香港海员大罢工、省港大罢工以及解放战争等内容。第二部分是陈郁起居室的复原,以实物为主。第三部分展现解放后陈郁为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为中国能源工业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故居现收藏有书信、文件、书籍、家具、照片等馆藏文物23件。2000年成立陈郁故居管理处,10月正式对外开放。


中共宝安县第一次代表大会纪念馆

    中共宝安县第一次代表大会纪念馆,位于深圳市宝安区松岗街道燕川村素白陈公祠,为三开间二进一天井两廊庑布局。通面阔11.6米,进深18.4米,占地面积213.44平方米。
1928年2月23日,根据中共广东省委指示,宝安县委在周家村召开全县党员代表大会,后因该村豪绅地主势力猖獗,临时改在燕川村素白陈公祠内举行。会期1天,到会代表19人,大会主席团包括麦福荣、吴学、麦志兴3人。郑南宣布开会并做党务报告,省委巡视员阮峙恒做政治报告。大会总结了“四·一二”事变后宝安党组织在领导农民暴动、为配合广州起义而攻打深圳、南头等方面的经验教训,决定重新整顿各级党组织,进一步发展党员,加强宣传工作,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抗租、抗捐、抗税斗争。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共宝安县第三届委员会,郑大就、麦德明、蔡励卿、陈义妹等4人为县委常委。县委书记由省委指派,指派前由郑南代理。这次大会对于后来宝安地区的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1999年3月,素白陈公祠被深圳市宝安区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年实施修复。2000年10月正式设立纪念馆并对外开放。展厅基本陈列为《宝安革命风云录》,分为“中共宝安县组织的建立”、“工农革命运动的高涨”、“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中共宝安县第一次党代会”等四部分。整个展览通过大量的照片、文物以及油画和沙盘模型,展现了1924年至1928年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宝安县领导人民开展革命斗争的历史。


叶挺东江游击总指挥部旧址

    叶挺东江游击总指挥部旧址,位于深圳市罗湖区东门老街,原为鸿兴酒家。该建筑坐西朝东,由一座面阔8.5米、进深10.29米的砖木结构的三层主楼及其西侧的面阔4.42米、进深12.05米的二层砖木结构附楼组成,占地面积约240平方米。
       1938年10月,日军在大亚湾登陆,侵占广州。国民党第十二集团军司令兼第四战区司令余汉谋退守粤北,委任谭邃为东江游击总指挥。谭邃推荐叶挺担任此职,得到余汉谋的许可。12月,叶挺经香港到宝安县深圳墟鸿兴酒家建立指挥部,设司令部和政治部。在中共东南特委的安排下,叶挺决定以曾生领导的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为指挥部的警卫营,并调王作尧领导的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前来,但未能到达。叶挺到达深圳后,立即安定群众,向国民党军的散兵及地方团队发出命令,要求他们前来接受指挥。叶挺计划以游击队为核心,发动群众,改造其他抗日武装,在短期内建立一支拥有1万余人的有较强战斗力的部队。但蒋介石害怕共产党又在华南建立一支新四军,严令余汉谋撤销原任命。党组织为了顾全大局,维护国共合作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派中共东南特委组织部长吴有恒前往深圳做指挥部的善后工作,叶挺离开深圳。东江游击总指挥部仅存在7天,但它为宝安的抗日救亡运动和东江抗日武装队伍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解放后,东江游击总指挥部旧址成为中国邮电工会深圳委员会办公场所。1983年5月,被深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因东门老街改造的需要而被拆除。


白石龙村营救文化界人士旧址

    白石龙村营救文化界人士旧址,位于深圳市宝安区龙华街道白石龙村内,现存白石龙教堂。该建筑原为晚清住宅,三开间两进布局,土木结构,面积76.7平方米。清末民国初改为天主教堂,门额匾书“天主堂”,内部用砖拱结构代替传统的木构梁架。
       1941年12月25日,香港沦陷,大批国内的著名文化人士和爱国民主人士被困香港。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周恩来电示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廖承志,要想尽一切办法将他们抢救出来,转移到后方安全地带。廖承志接到指示后立即与张文彬、尹林平等研究部署营救工作。尹林平接受任务后,赶回宝安白石龙,召集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领导梁鸿钧、曾生、王作尧等人布置抢救文化人的工作。为了使抢救工作顺利进行,党组织分别在香港湾仔和宝安白石龙村成立了指挥部,并确定水陆两路秘密交通线:水路由九龙至西贡从海上到大鹏湾至惠阳,由蔡国梁负责;陆路由九龙至元朗渡深圳河至宝安,由何鼎华负责。1942年1月,营救文化人士工作开始。曾生在白石龙负责接待工作,梁鸿钧负责部队的军事指挥,王作尧负责从港九至游击区交通线的警戒和护送工作。在香港地下党组织的配合下,武工队员、交通员和接待员经过6个多月的紧张斗争,将茅盾、邹韬奋等一大批文化人士,经九龙、元朗,越过日军封锁线,从落马洲经赤尾、梅林,安全撤到宝安羊台山根据地,并在白石龙村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总部、天主教堂以及樟坑村等处作短暂停留、休息后,安全护送到解放区。少数爱国人士则从九龙西贡半岛深涌湾乘船到宝安的沙鱼涌登岸,再经田心到惠阳茶园。何香凝、柳亚子等被直接护送到汕尾港,还有10多名文化界人士经长洲岛护送到澳门,再转到大后方。这次秘密大营救共抢救出抗日爱国民主人士、文化界人士及其家属800余人,还抢救了国民党军政官员及其家属和英美印等籍的国际友人近百人,胜利完成任务,受到中央的表扬,在国内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营救文化界人士旧址中,除白石龙教堂尚保存完好外,余皆残毁或无存。2005年7月,宝安区委、区政府拨专款进行修缮,并在旧址旁兴建 “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同年9月2日正式开馆。纪念馆以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献、照片、实物以及影像资料,真实地记录了羊台山抗日根据地军民在营救文化名人行动中的巨大贡献。


东江纵队司令部旧址

    东江纵队司令部旧址,位于深圳市龙岗区葵涌街道土洋村的原天主教堂内。该建筑建于1912年,为中西合璧风格的意大利天主教堂,由主楼、礼拜堂和附属用房等三部分组成,中间有走廊相通,建筑总面积400平方米。主楼居中,面阔三间,长10.25米,宽10.95米,高10.85米,当心间高三层,其余为二层的中西合璧式建筑。主楼东侧为单层礼拜堂,长14.87米,宽6.6米,高7米。附属用房在主楼西侧,长9.15米,宽3.55米,高3.35米,是一座两开间的小平房。
       抗日战争时期,该建筑成为东江纵队司令部所在地,主楼为曾生、尹林平、王作尧等领导人工作和居住的场所,礼拜堂则作为会议室和作战室,附属用房改为工作人员的工作用房。楼房后面的小平地,是小型练兵场。练兵场后侧建有一座琉璃正檐八角亭,为解放后人民政府所建的“东江纵队纪念亭”。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神父撤离土洋村。1942年春,根据战争形势的发展和有利于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的需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的指挥部由龙华迁到葵涌土洋村该建筑内。土洋村背靠犁壁山,东连大鹏半岛,西接盐田、沙头角,南濒大鹏湾,与香港隔海相望,附近的沙鱼涌是当时华南的主要交通口岸。1943年12月2日,遵照党中央的指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正式公开宣布成立,司令员曾生,政治委员尹林平,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王作尧,政治部主任杨康华。
        1944年8月,中共广东省临时委员会和东江军政委员会在该建筑内召开联席会议,讨论中央关于东江纵队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的指示,分析当时广东地区的斗争形势,作出6项重要决定:第一,在全省继续放手发动和武装群众,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建立根据地与发展游击区;第二,战略方针是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主要打击方向是日伪军,同时坚持自卫的反磨擦斗争;第三,东江纵队建立支队编制,加强部队的思想、军事教育及各项制度建设;第四,普遍建立抗日自卫队与常备队;第五,恢复和加强地方党的组织活动;第六,成立珠江三角洲指挥部和中区指挥部,扩大东江军政委员会人数。土洋会议对加强广东党组织的建设和军队建设,全面发展广东的抗日武装斗争,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1945年春,东纵司令部由土洋村迁到博罗县罗浮山。1946年6月30日,根据党中央指示,为维护国内和平,东纵(包括珠纵、韩纵、南路、桂东南等部队的部分骨干)2583人,在沙鱼涌分乘美国3艘登陆艇北撤山东烟台。
        解放后,该旧址一度成为土洋小学校址。1984年9月,被深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5月,被市委命名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7年3月,市、区、镇拨专款修复东纵司令部旧址,并在该处设立东纵史迹展览馆。1998年5月,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基本陈列分为《东江纵队史迹展》和复原陈列两部分。史迹部分通过119件东纵战士的战斗武器、生活用品等实物以及大量的照片、文献资料,展示了东江纵队“南域先锋”、“海外蜚声”、“艰苦风范”的革命精神和战斗历程。复原陈列通过曾生司令员当年工作和生活用过的部分实物,再现革命前辈在艰苦的条件下英勇抗日、“为民先锋。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纠错有礼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08深圳市百纳九洲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080399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