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奶粉的正确方法及误区介绍

作者: qnule  2016-04-11 16:26 [查查吧]:www.chachaba.com

  给宝宝冲奶粉是有很多讲究的,有些妈妈冲奶粉很随意的去冲,这样既浪费奶粉又影响了宝宝进食,应该及时改正,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冲奶粉的正确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哦!

       冲奶粉的正确方法

       1、提前把奶瓶整个的消毒

  宝宝每次喝奶粉后,容易有奶粉残留,时间长了会滋生细菌,因此要经常定期给奶瓶消毒,把奶嘴取下来洗洗后放到锅里煮沸,煮5分钟即可。

  2、家长要把双手洗干净

  给宝宝吃奶粉时,要用肥皂彻底洗净双手,以免脏手污染了奶粉勺子和奶粉,因为在盛奶粉时难免会碰到奶粉袋子或勺子,还要拧奶嘴等。因此要把双手洗干净了。

冲奶粉的正确方法及误区介绍

冲奶粉的正确方法及误区介绍

  3、把握好适宜的水温

  奶粉里由于含益生菌等营养物质,过烫的水会破坏这些营养物质,因此要控制好水温,一般在40度左右为宜,家长要提前喝一点试试水温,然后再给宝宝冲奶粉。

  4、掌握好奶粉和水的比例

  在冲奶粉时,一定要控制好奶粉和水的比例,正常合理的是30毫升水兑1平勺奶粉。因此在用奶粉勺子盛奶粉时不要太满,和勺子齐平即可。中途要记好需要盛的奶粉,不要忘了,少放一勺或多放一勺都不好,容易让奶粉过稀或过稠。

  5、搅匀奶粉

  在冲奶粉时,要加一勺奶粉就晃动晃动瓶子,让奶粉彻底的冲开,不要有结块,否则很难冲开了。注意晃时要轻一些,避免洒出来。

  6、根据宝宝的年龄冲奶粉

  冲奶粉时不要过多,否则宝宝喝不了没法储存,只能让大人喝了或者倒掉了,但一定不要给宝宝喝,否则引起宝宝不适。一般来说,3个月以下宝宝每次冲60毫升,6个月以下每次冲120毫升,1岁以下每次180毫升,1--3岁每次冲210毫升,一天喝3--4次比较好。

  冲奶粉的错误操作方法

  1、用矿泉水冲奶粉

  矿泉水影响消化:或许有些妈妈会认为矿泉水富含矿物质,所以就选用矿泉水。其实,并不是吸收的矿物质越多,对宝宝就越好的。矿泉水中的磷酸盐、磷酸钙过多,对于肠胃消化功能还不健全的宝宝来说,长期喝用矿泉水冲的奶粉会引发宝宝的消化不良和便秘。

  2、冲奶粉的水越热越好

  其实,用来冲奶粉的水温度过高不是好事。事实上,这是不被提倡的,因为水温高的水在冲调奶粉时会使奶粉中的乳清蛋白产生凝块,从而影响孩子的消化吸收。另外,一些对热不稳定的维生素也会被破坏,特别是有些奶粉中添加的免疫活性物质。这样,奶粉便失去了本来的营养成分了。

  3、奶粉越浓,营养越高

  奶粉过浓:奶粉中含有钠离子,需要加足量的开水来稀释。如果奶粉浓度过高,宝宝饮用后,会使血管壁压力增大。本来,宝宝的毛细管已经很嫩弱了,再这么折腾一下,容易引起宝宝脑部毛细血管破裂,导致出血。如果长期喝浓奶粉,出血多了,宝宝的智力发育会受影响的。

  奶粉过稀:奶粉冲得太稀也不好哦,这样会导致蛋白质含量不足,会引起营养不良的。

  4、先加水再加奶粉

  将水加入奶粉:先在奶瓶里放奶粉,然后再倒入水冲调,而这水仍然加到原定的刻度,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奶加浓了。过浓的奶,对于宝宝来说是有害的,肠胃消化能力难以负担,肾脏的排泄能力也难以承受,更有可能让宝宝发生肾功能衰竭。

  将奶粉加入水:先在奶瓶里放一定刻度的水,然后再往里面加入奶粉。这样做,虽然搅拌后的奶粉会比原来的刻度涨出一些,但是浓度合宜,是有利于宝宝的吸收和消化的。

  5、换奶粉如换衣服

  宝宝每天都在长大,每一个阶段有相应的年龄段的奶粉,这也就意味着宝宝要转奶。无论是由一种牌子换到另一种牌子,还是同牌子的由一个阶段换到另一个阶段,这个过程就叫做转奶,是必不可少的。

  怎样转奶才对?转奶初期,必须两种奶粉混合吃。先在老的奶粉里添加1/3的新奶粉,吃过两三天后都没有不适的话,再老的、新的奶粉各1/2吃两三天,再老的1/3、新的2/3吃两三天,最后过渡到完全用新的奶粉。

  6、奶粉煮沸再食用

  再煮沸蛋白流失:这样做的确是省去了重新冲调奶粉的一些功夫,但是,这样的奶水,营养还丰富吗?有关研究表示已经冲调好的奶粉若再煮沸,会使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结构发生变化,从而失去原有的营养价值。

  用暖奶器保温:泡好的奶粉在未吃过的情况下,常温存放不能超过2小时(暖奶器里的温度一定是超过常温的),若放在冰箱冷藏,则不能超过24小时。

       以上就是关于冲奶粉的正确方法及误区的介绍,给宝宝冲奶粉不能随意,采取正确的方法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奶粉的营养价值哦!

相关热词搜索: 婴儿期 喂养指南
发表评论
评论

热门关注

  • 婚庆
  • 装修
  • 培训
  • 学车
  • 旅游

医疗健康

  • 资讯
  • 内科
  • 妇科
  • 外科
  • 男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