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你现代新妈咪月子饮食三大流行趋势

作者: 董竹  2011-03-11 10:30 [查查吧]:www.chachaba.com

       坐月子要吃什么食物好?新妈妈的月子饮食也是有很多注意事项的,并不是想吃什么就可以吃什么。下面,就让豆豆妈为我们介绍一下月子饮食的注意事项吧。

  一、月子饮食的4个原则

  1.食物要松软、可口,易消化、吸收。很多新妈咪产后会有牙齿松动的情况,过硬的食物一方面对牙齿不好,另外一方面也不利于消化吸收,因此产妇的饭要煮得软一些,少吃油炸或坚硬带壳的食物。

  2.少量多餐,宜荤素搭配。多用些汤类食物,利于哺乳。乳汁的分泌是新妈咪产后水的需要量增加的原因之一;此外,产妇大多出汗较多,体表的水分挥发也大于平时,因此要多喝汤、粥等。

  3.不宜食生、冷、硬的食物。新妈咪产后体质较弱,抵抗力差,容易引起胃肠炎等消化道疾病,产后第一周尽量不要食用寒性的水果,如西瓜、梨等。

      4.不宜快速进补,以免得不偿失。新妈咪大多乳腺管还未完全通畅,产后前两三天不要太急着喝催奶的汤,不然涨奶期可能会痛得想哭,也容易得乳腺炎等疾病。可以喝蛋汤、鱼汤等较为清淡的汤,汤也不要过咸。

       二、月子饮食九大要点

  一般而言,凡含有营养的食物,月子里均可食用,如各种肉食、鱼类、蛋类、蔬菜、水果、豆制品等,均无特殊禁忌。具体而言,下面一些食物不应缺少:

  1.鸡蛋鸡蛋中蛋白质及铁含量较高,并含有许多其它营养素,且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还无明显的“滞胃”作用、对于产妇身体康复及乳汁的分泌很有好处。鸡蛋的吃法可采用多种形式、如蒸蛋、水煮蛋等,每日以3个为宜。一次吃得太多胃肠吸收不全,既不经济,对身体也无补益。

  2.营养汤 鸡汤味道鲜美,能促进食欲、增加乳汁分泌以及有利于产妇身体康复。也可以用炖猪蹄汤、鲫鱼汤、排骨汤、牛肉汤等与鸡汤轮换食用。

  3.红糖 含铁量比白糖高l一3倍。妇女产后失血较多,吃红糖可以促进生血。红糖性温,有活血作用,对于产后血虚多淤生巡病特点尤为适合,能促进淤血排出及子宫复旧。

  4.新鲜水果 新鲜水果色鲜味美,能促进食欲,还具有帮助消化及排泄作用,产妇每日可适当吃一些。

  5.米粥 稀饭或小米粥除含多种营养成分外,还含较高的纤维素,有利大便排出。米粥质烂,并含有较多水分,有利于消化及吸收。

  6.挂面 挂面营养较全面,在场中加入鸡蛋,食用方便,富有营养且易消化。

  7.蔬菜 蔬菜含有多种维生素,尤其要多食绿叶蔬菜。

       8.月子里对于生冷食物应子禁忌。除水果外,生食不易消化吸收,对产妇不利。一些冷食、冷饮,如西瓜、冰棒、冰淇淋等应少食或不食,因为冷类食物有促进血凝作用,与产后多淤的体质是不相符合的,会出现恶露不下或不尽,产后腹痛、身痛等多种疾病。

  9.对于辛热类食物亦应少食。如前面所讲的葱、姜、大蒜、辣椒、花椒等在做调味料时,宜少放,因为过食有生热之弊;特别对于平素喜食辣椒者,更应注意。

        三、根据体质状况安排饮食

  1、寒性体质

  特性

  面色苍白,怕冷或四肢冰冷,口淡不渴,大便稀软,频尿量多色淡,痰涎清,涕清稀,舌苔白,易感冒。

  适用食物

  这种体质的产妇肠胃虚寒、手脚冰冷、气血循环不良,应吃较为温补的食物,如麻油鸡、烧酒鸡、四物汤、四物鸡或十全大补汤等,原则上不能太油,以免腹泻。食用温补的食物或药补可促进血液循环,达到气血双补的目的,而且筋骨较不易扭伤,腰背也较不会酸痛。

       忌食

  寒凉蔬果,如西瓜、木瓜、葡萄柚、柚子、梨子、杨桃、橘子、蕃茄、香瓜、哈密瓜等。

  宜食

  荔枝、龙眼、苹果、草莓、樱桃、葡萄。

  2、热性体质

  特性

  面红目赤,怕热,四肢或手足心热,口干或口苦,大便干硬或便秘,痰涕黄稠,尿量少色黄赤味臭,舌苔黄或干,舌质红赤,易口破,皮肤易长痘疮或痔疮等症。

  适用食物

  不宜多吃麻油鸡;煮麻油鸡时,姜及麻油用量要减少,酒也少用。宜用食物来滋补,例如山药鸡、黑糯米、鱼汤、排骨汤等,蔬菜类可选丝瓜、冬瓜、莲藕等较为降火,或吃青菜豆腐汤,以降低火气。腰酸的人用炒杜仲五钱煮猪腰汤即可,才不会上火。

       不宜多吃

  荔枝、龙眼、苹果。

  少量吃些

  柳橙、草莓、樱桃、葡萄。

  3、中性体质

  特性

  不热不寒,不特别口干,无特殊常发作之疾病。

  适用食物

  饮食上较容易选择,可以食补与药补交叉食用,没有什么特别问题。如果补了之后口干、口苦或长痘子,就停一下药补,吃些上述较降火的蔬菜,也可喝一小杯不冰的纯柳丁汁或纯葡萄汁。

相关热词搜索:
发表评论
评论

热门关注

  • 婚庆
  • 装修
  • 培训
  • 学车
  • 旅游

医疗健康

  • 资讯
  • 内科
  • 妇科
  • 外科
  • 男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