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查吧首页 | 端午节专题深圳地图 | 深圳公交查询
端午节专题

端午对联故事 端午趣味对联

2010-06-04 22:08  [查查吧]  来源:www.chachaba.com  点击:

    端午节吃粽子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起源于公元前278年,为纪念诗人屈原因忧国而投汨罗江殉志开始的。清代《燕京岁时记》称:“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汨罗江,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以祭之,楝叶塞其上,以彩丝缠之,不为蛟龙所窃,是即粽子之原起也。”在古代,粽子不单是“纪念美食”,也寓吉祥之意。民间将粽子当结婚送礼的风俗,象征“种子”,寄寓早得贵子;也有用作考生贺礼,将粽子特做成笔形,寓意“必中”,以讨个吉利。而粽子联则为联苑中的一朵奇葩,今采撷一些与端午节有关的佳联妙对,与读者共赏。  明太祖朱元璋擅长对联,一年端午节,他赐宴群臣,席间出一上联,联云:

    端门北,午门南,朝廷赐宴于端午;

    上联中的“端门北”中的“端”和“午门南”中的“午”合在一起,恰巧为“朝廷赐宴于端午”中的“端午”,要续下联有一定难度。此时,群臣中的沈应思索片刻,对道:

    春榜先,秋榜后,科场取士在春秋。

    明代时,春榜,也叫甲榜,甲榜取进士;秋榜,亦称乙榜,乙榜取举人。下联以春秋两榜对上联端午两门,同时“春”、“秋”合成“春秋”,与上联“端”、“午”合成“端午”相对应,可谓对答工巧,贴切自然。

    一年端午节,明代大画家文征明路遇一书生,那书生吟一上联要求作对,联云:上旬上,中旬中,朔日望日;

   夏历每月的朔日、望日分别在上旬之初和中旬之中,且联语中有四处相重。文征明随口应对:五月五,九月九,端阳重阳。

   上下联自然天成,不露斧凿之痕,堪称妙对。难怪那书生击掌赞叹不已。

    相传,古时一姓陈的才子,常与一姓李的才子作对互娱,一次端午节,两人路过一湖畔,那姓陈的才子吟道:

    日光端午,清明水底见重阳;

    那姓李的才子也不甘示弱,脱口而出:

    天气大寒,霜降屋檐成小雪。

     两人不禁相视一笑。上联巧嵌“端午”、“清明”、“重阳”三个节气名。下联巧嵌“大寒”、“霜降”、“小雪”三个节令名。以天寒对日暖,形象鲜明,意境优美,别有一番情趣。

    相传,明代沈应,一日被明太祖朱元璋召见,时值五月初五端午节,太祖出上联命沈对下联。上联云:端门北,午门南,朝廷赐宴于端午。

    沈应随口对付:春榜先,秋榜后,科场取士在春秋。

     以春秋两榜对端午二门,又由端、午合成端午转成节名,由春、秋合成春秋转成书名(或表示一年),均恰到好处。
据传从前一少年,才学过人,一年之内,在端午节前应童子试,重阳节后应乡试,两次应试都顺利通过,于是有人撰联以示庆贺,联云:
     端午以前,犹是夫人自称曰;
     重阳而后,居然君子不以言。

      乍看此联难以理解,其实,上联的后半句出自《论语·季氏》“夫人自称曰童子”,并隐去了“童子”;下联的后半句出自《论语·卫灵公》“君子不以言举人”,并隐去了“举人”。这样,就明白此联的内容是:端午前你还是童生,重阳节后,你便成了举人,联语贴切,独具匠心。

     清代戏曲理论家、文学家李调元(1734—1802),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有一年端午节回家,进厨房发现一锅粽子,刚要拿起吃,被他的三嫂拦住。三嫂深知五弟文思敏捷,就随口说出一句上联:

    五月五日五弟厨房讨粽子;

     并声称对不出下联,不能吃粽子。这上联连用三个“五”字,加之有个“讨”字含有贬意。

     李调元很不高兴,刚要赌气离开,忽又见到厨房中有油糍粑,便伸手去抓,又遭三嫂阻拦,说:“这糍粑是我昨晚熬夜熬到三更,春米做成的,如果对不上,还是别吃。”李调元听三嫂这样一说,急中生智,对出了下联:

    三更三点三嫂檐下偷糍粑。

    字字对仗工稳,且用“偷”字报了“讨”字之仇。三嫂深感钦佩,但还佯装不满。李调元也觉语出不恭,两人相视而笑,各自更换一字云:

    五月五日五弟厨房吃粽子;

    三更三点三嫂檐下春糍耙。

    最后李调元终于喜得香粽而食之。

    曾为清代道光、咸丰、同治“三代帝王师”的祁隽藻,幼时聪颖过人,在5岁的那年端午节,奉母亲之命给三哥和三嫂送去五只粽子。自恃才学不凡的三嫂想试探一下小弟的诗才,脱口吟出上联:

    五月五日五弟送五粽,好香!好香!
    隽藻不假思索地续了下联:

    三更三点三嫂伴三哥,好亲!好亲!
    那三嫂不禁脸红耳赤,而心中却暗暗称奇。

    齐梅麓是清代对联名家之一。齐梅麓小时候,有年端午节在外玩饿了,跑进厨房找东西吃。他见厨房里有煮好了的粽子,使拿了五个揣在怀里就往外跑。刚到门口,他的三嫂见此情景,立即笑着说:“我有一上联,要你对下联,对得好,你就把粽子先拿去吃!”梅麓只好答应。三嫂说:
    五月五日,五叔怀中藏五粽;

    梅麓略一思索,便对出了下联: 三更三点,三嫂房内唤三哥。

    说完,拿着五个粽子飞快地跑了。

     清末民初,有一年,广东高扩墟举行扒龙船比赛,河边照例搭台唱戏,热闹空前。有人请来当地通俗文学家何淡如撰写楹联助兴,只见他挥笔如飞,一口气写下九个“扒”字,每写一个“扒”字,旁边围观热闹的人就跟着高声读一个“扒”字。写到第十个“扒”字时,何淡如笑着问围观的人们:“扒够了没有?”大家应道:“扒够了!”何淡如继续写道:“扒到龙门三级浪。

    大家正喝彩间,只见何淡如挥笔疾书,又写出九个“唱”字,然后又写道:“唱出仙姬七姐词”。人们定睛再看时,只见这副妙联为:
    扒扒扒扒扒扒扒扒扒扒到龙门三级浪;
    唱唱唱唱唱唱唱唱唱唱出仙姬七姐词。

      这一奇特的联语,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水中赛龙舟和台上唱戏的动人情景,众人看了,无不称绝妙。
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副描述端午节的对联,联云:

 端午午时人赏午;立春春日客游春。

     端午节这天民间有包粽子、悬菖蒲、赛龙舟等活动,中午时分,户户过节,家家热闹。上联正道出了民间过端午节的气氛。“立春”以后,春回大地,人们纷纷外出踏青寻春,下联正描述了民间此时游春的情景。同时,上联中的“三午”对下联中的“三春”,可谓严丝合缝,自然流畅,读来兴趣盎然。

关于我们    媒体报道     广告服务     地图应用     API接口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08深圳市百纳九洲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08039977号-1